端午为何说安康不说快乐
关于端午节祝福语使用“安康”还是“快乐”的争议,实际上是现代网络文化和传统民俗相互碰撞的一个缩影,其争议焦点可以细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争议的起源与网络的谣言
端午节祝福语的使用争议,始于2015年前后网络上一篇文章的流传。该文中虚构了一位名为杨广宇的“非遗专家”,声称因端午节与屈原、伍子胥等悲剧人物相关联,应保持肃穆氛围,只祝“安康”。这位专家并未被证实真实存在,而且端午节的起源实际上早于屈原投江,最初是吴越地区的龙图腾祭祀活动。
二、历史演变中的双重属性
端午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具有悲情和喜庆的双重属性。一方面,由于与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悲剧故事相联系,端午节被赋予了纪念意义,这种“悲情叙事”强化了部分人对节日庄重性的认知。另一方面,从唐代宫廷宴会到宋代民间赛龙舟,端午节始终包含庆祝元素。敦煌文献《端午相迎书》中明确记载“端午良辰,献续同欢”,可见端午节欢庆的氛围。
三、从民俗学的视角解读
端午节诞生于仲夏“恶月恶日”的时令特征,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都是古人驱毒避疫的诉求的体现。“安康”这个词更符合传统祈福的本质。现代学者如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指出,端午节与清明节性质不同,既有祛病祝吉的内涵,也有喜庆宴饮的传统。古籍中“欢喜过端午”的记载也屡见不鲜。
四、现实选择中的灵活性
目前,“安康”与“快乐”的使用并没有严格限制。支持“安康”者侧重于节日驱毒防疫的原始功能,认为祝福应聚焦于健康诉求;而支持“快乐”者则强调节日在历史中形成的庆祝属性,认为不应被虚构的“禁忌”所束缚。民俗学界普遍认为,两种祝福语都符合节日文化内涵,选择使用哪种祝福语,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端午节精神的理解侧重。
这场争议实际上是现代人与传统之间的一种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无论是选择使用“安康”还是“快乐”,都是对端午节这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节日的一种尊重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