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谈问题插图
一、数学老师眼中的插图迷思
在阅读数学教材的插图时,不少数学老师皱起了眉头。他们发现,这些插图的人物形象似乎带着一种诡异的画风。这些角色的眼距过宽,眼神呆滞,面部表情扭曲,给人一种“窝囊”和“怪异”的视觉感受。这与孩子们应有的阳光形象相去甚远。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插图中出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错误。比如,在拼图示例中,人物的隐私部位被不恰当地突出,甚至有一张飞机编号“N33K”疑似与日本军事标识有关联,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二、问题插图的种类及其影响
这些有问题的插图多种多样,但都会给人带来一种审美上的偏差。这些人物形象普遍不符合大众审美,被批评为“丑化儿童”,缺乏少年儿童应有的朝气。更糟糕的是,部分插图被指含有性暗示内容,尽管经过核查,部分网传图片并不属于教材内容,但依然引发了家长对审核机制的质疑。由于该教材已经使用了近十年,这些不良视觉元素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文化认同产生深远的危害。这种长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让人深感忧虑。
三、后续动作与改进措施
教育部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严肃的通报,确认插图存在“不美观向上”、“不严肃规范”等问题,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责。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已经启动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将在2022年9月前更换所有的插图,并重新遴选设计团队,同时公开征求意见。我们将对人教版的其他教材内容展开全面的审查,并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核机制。
四、教师群体的反思与启示
这场风波也让许多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审查过程。他们发现,一线教师在教材编审过程中的参与度不足。许多教师坦言,在日常教学中,他们更关注知识点的传授,对插图的细节往往疏于审查。这也让他们意识到,未来在教材使用前,需要进行多维度的评估,以确保教材的质量。这次事件虽然让人痛心,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教材的质量,确保每一本教材都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