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母亲破产
梅艳芳遗产风云:信托、贪婪与家族纷争
梅艳芳,这位璀璨的歌影之星,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她的遗产纷争却持续发酵,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焦点。她生前设立的信托基金,旨在保障母亲覃美金的基本生活需求,规定每月领取7万港币生活费,并配备司机、佣人。剩余的资产,则在她去世后全数捐赠。
梅妈对于遗产的分配方式长期不满,认为应一次性获得全部资产。自2003年起,她多次发起诉讼,指控信托基金“虐待老人”,甚至要求赔偿15亿港币。但遗憾的是,这些诉讼均因缺乏法律依据而败诉。
梅妈的奢侈消费,进一步加剧了财务危机。年消费高达270万港币的她,生活极为挥霍无度。她的开支包括环球旅行、购买名贵翡翠首饰、举办百岁寿宴等奢华活动。与此因频繁诉讼产生的巨额律师费,也进一步加重了财务负担。最终,在2024年10月,梅妈因财务问题被律政司申请破产。
家族矛盾也在遗产消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梅艳芳的兄长梅启明长期怂恿母亲争夺遗产,甚至卷走梅艳芳的“创业金”用于自己的生意。而他自己也因工伤诉讼败诉,于2025年初被法院强制破产。
信托基金原净值6800万港币,但因梅妈持续诉讼、奢侈消费及管理成本,至2025年已接近耗尽。尽管梅妈被申请破产,但她仍可以依靠信托基金支付的生活费维持每月的开销。这个事件引发了香港社会对信托法漏洞的讨论,尤其是关于“巨婴式啃老”现象和信托资产保护机制的局限性。
梅艳芳母亲破产的实质是长期挑战信托机制、过度消费以及家族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梅艳芳预见的“母亲会快速耗尽遗产”的忧虑最终成为现实。尽管她设立的信托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资产流失,但却未能彻底阻止人性贪婪对遗产的侵蚀。这个事件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家庭的纷争与矛盾,也引发了公众对于遗产处理、信托机制以及社会道德问题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