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禁用中国APP
近年来,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由,频繁且大规模地封禁中国应用程序,这一数字监管态势不断升级。以下是相关动态的细致梳理:
一、禁用历史与规模
回溯至2020年,印度首次禁止了59款中国APP,包括TikTok、微信、UC浏览器等,涉及短视频、社交、工具类应用。同年九月,封禁名单扩大至118款,新增的名单中出现了支付宝、淘宝、优酷等耳熟能详的名字。到了2022年和2024年,封禁名单继续增加,累计封禁数量已超过500款,涵盖游戏、社交、电商、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其中,《绝地求生》手游、百度、新浪新闻等知名应用也在禁令之列。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的2025年三月,印度还将中国的开源人工智能项目DeepSeek列入封禁范围。
二、封禁理由与争议
印度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这些被禁应用“威胁国家安全、主权完整和公共秩序”,尤其强调数据安全风险。这一行动引发了诸多争议。由于被禁对象几乎全为中国企业,这被质疑违反了WTO的非歧视原则。“数字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一方面推进“数字印度”战略,一方面限制外国应用,试图扶持本土替代产品。对于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封禁,暴露了印度在技术竞争中的矛盾心态——既担忧中国技术领先,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三、影响与回应
对于印度市场来说,部分被禁应用如TikTok拥有超过1亿的活跃用户,禁令直接导致数千岗位流失。消费者被迫转向本土应用,但由于用户体验和技术水平的差距,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短期内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损失,但多数企业已通过调整区域战略来降低影响。中国商务部也多次表态,对印度的行为表示“严重关切,坚决反对”,指出印度滥用国家安全概念损害双边合作。印度的这一举动反映了其在国际数字竞争中的复杂心态,既想摆脱依赖又想强化控制,但过度保护主义可能反而阻碍其成为“数字大国”的目标。
印度的这一系列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的原因、动机以及产生的影响都值得深入研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