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形成新格局
农业现代化跃升:科技驱动下的新篇章
一、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新飞跃
以生物育种、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为引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正迎来显著提升。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北斗农机终端装机量达到200万台,智慧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展现出农业现代化的无限潜力。
二、党建与产业融合,创新组织体系
通过建立“镇党委—村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的三级架构,党组织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通过领办合作社、实施产业项目,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实现了党建与产业发展的融合。“种养加”循环产业模式的形成,如吕寨镇的羊肚菌智能温控大棚基地和自动化肉牛养殖厂,展示了农业产业化的新面貌。
三、城乡发展机制创新,实现融合发展
县域空间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支点,通过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劳动密集型企业下沉乡村,为留守妇女提供了“务农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
四、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并重,实现共赢发展
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大豆扩种实现了总产、面积、单产的“三增”,显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增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展示了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集体经济收益的投入,更是改善了农村民生,如道路硬化、太阳能路灯等项目的实施。
五、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
推广“秸秆养牛—牛粪还田”的绿色循环模式,建设“渔光互补”养殖基地,为村集体带来了超过5万元的年度增收。美丽乡村示范工程的实施,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进,让农村焕发新貌,农民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一新时代的农业现代化格局,是在科技赋能、组织创新、城乡协同和生态治理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发展活力的系统性提升,展现出农业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